国家房产调控政策出台后,无论是业界,还是购房者,都有许多非理性的想象:购房者期待房价大跌后捡便宜货,开发商则强调前两次调控之后的报复性价格反弹。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政策解读,正导致年内市场成交量迅速萎缩的局面。
一个政策,两种解读,各有各的理由。但这并不是调控政策所期待的,前两次房产调控后,出现报复性房价反弹,再出台政策调控,对政府、产业、购房者都带来伤害。其中,基于非理性认识的调控是一大祸害。
此次调控已透露出一个信息,后期会有更严厉的措施跟进,或许表明本轮调控的决心,或许也是出于某种无奈。笔者认为,有三种观点应予以重视。
一是房价跌得越深越好。近期有人预测今年房价必跌30%,认为衡量调控力度以跌价为标准。这种心理影响着市场,将出现与政策调控的要求相反的结果。成交量过于压抑的背后,正是本应正常的刚性需求积压,这种不正常的积压是短期房价大幅下降造成的,一旦房价并未顺应期望大幅下跌,又会导致需求爆发,形成驱动房价报复性上涨的市场基础。这是前两轮调控的深刻教训。
二是房地产业对调控预期的“搏弈”。不少开发商在这轮调控中有较好的资金准备,以“度过难关便可拨云见日”的短期习惯面对调控,盲目相信前两次调控的“经验”,期待反弹入市。应该看到,这轮调控的力度、深度、广度都有别于以前,应按照正常的产业发展、企业发展目标,理性对待市场,改变以“搏”求“利”的心态。
三是多方应对合理的房价波动。刚性购房者不应被房价大跌的预言影响,应按自身需要合理入市购房,开发商也应面对过快上涨的房价,合理下调价格,加快市场流通。一味坚守价格,必定会导致“集体大逃亡”。当前急剧下降的成交量,并不是政策所指,会埋下新的矛盾。
政策的理性、市场的理性、产业界的理性,在目前的状态下,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。